乐鱼app本次活动系10月12-13日举办的2023东北亚(沈阳)人才交流大会后,沈阳市实施差异化、精准化服务举措,重在尊重人才、礼遇人才,重在服务人才、温暖人才,注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为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让各类人才在沈阳站上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的又一举措,让人才交流活动“永不落幕”。
2023年10月24日,在沈阳东北大厦举办2023数字人才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由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办,中国沈阳人才市场和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承办,沈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协会、沈阳市网络空间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联盟、沈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沈阳市数字经济企业协会、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沈阳市动漫产业协会和《人力资源》杂志社共同协办,并获得驻沈高校就业联盟和部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活动共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人力资源领域资深人士、以及100家数字领域知名企业和300名数字专业高校优秀学生代表,共同谋划沈阳的数字未来。
活动当天,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市数字经济企业协会、沈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协会、沈阳市网络空间安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沈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沈阳市动漫产业协会、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中国沈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驻沈高校就业联盟成员单位沈阳化工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倡议,建议将每年10月24日设为“沈阳C才节”。共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倾心打造数字人才的“成长摇篮”,凝聚强大的数字智力,开启数字强市的新征程。
沈阳市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现场发布了数训、数源、数论等“十项数字人才活动”。系列活动从10月23日至29日为期一周,活动既有服务产业发展的高峰论坛、行业招聘、校园培训,又有为数字人才展示技能搭建的赛事平台,还有氛围轻松、充满温情关怀的主题活动,将持续提升数字人才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凝聚全社会对各类人才关注、关心、关爱的强大合力。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沈阳市数字经济企业协会有关领导,对奥创纪元(辽宁)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乐鱼app、沈阳技师学院、沈阳东软软件人才培训中心、沈阳计算所计算机培训中心 、辽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万泓文化发展控股(辽宁)有限公司、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0家获得“沈阳市数字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授牌。通过提升数字人才培养与培训,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出发点,聚焦“大数据+”进行专业的改造与升级,全方位融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掌握数字化技术、精通数字业务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实现从需求端向供给端过渡的新发展阶段。
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到会并致辞。对本次活动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认为活动想法很有新意,不仅是当下沈阳经济发展的迫切所需,更是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的有为之举。当今,数字经济、数字产业、数字人才都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需品。在数字经济变革浪潮中,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关键都在人才。
沈阳正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进一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10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引导1000户以上企业上云用云;推动体验式、平台型商业经济发展,实施跨境电商千店培育计划,打造东北电商集聚中心;强化农业数字赋能,壮大农产品电商产业……
我市数字经济发展可以说大有可为,但也需久久为功,未来,市人社部门将携手有关部门,坚持短效机制与长效机制结合,建立从数字人才培养,到培训,再到激励的全链条生态体系。携手各大产业集群、各类人才协会组织,共同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慕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文化氛围。不断提升数字人才的量和质,搭建起数字人才舒心就业、舒适生活的港湾,为我市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衷心希望本次数字人才高峰论坛能够集聚才智、引领未来,为沈阳高质量发展打造一片广阔的“数智天地”。
本次活动重点围绕数字人才发展,以“数字人才上C位, 振兴突破做先锋”为主题,深入响应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数字人才建设,助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是一次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交流大会
在论坛活动中,来自驻沈高校代表、数字化领域行业专家、深耕产业多年的企业和高校学生代表齐聚一堂,从加快数字赋能人力资源的创新、提升数字素养激发产业活力、数字化引领汽车行业转型、数字化实践与革新、到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数字人才培养等,从数字化赋能城市发展,提升人民幸福生活到从业历程及职业发展规划心得分享等多个维度,开展专题讨论。此外,现场还有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是未来将会投入到数字化事业上的同学们。此外,现场还有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是未来将会投入到数字化事业上的高校在校同学。企业和专家分享产业端的数字人才需求和培养方式改革,而学生作为推动数字人才培养的新鲜力量,能够从中汲取养料,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通过企业、高校、学生的三方参与,实现了资源整合、交流沟通、构建共识、人才培养多元化等方面的价值,将有效推动数字人才成长和数字经济的建设。
此次论坛由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先生进行开幕后的首个演讲,他以国际化的宏观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地分享了数字赋能人力资源发展的解读,提出了充分释放新职业的劳动魅力,激发新生代的劳动兴趣,进而实现“体面劳动”、”数智劳动”、“快乐劳动”。他表示,新时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筑数智人才新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迎来数智赋能人力资源创新的黄金期,努力使探索走在政策制定前面,研究政策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来自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班也围绕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数字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数字人才是新型工业化时代发展的推动力,没有足够的、高素质的数字人才,我们就无法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也无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立足。”他表示数字人才是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元化卓越工程人才。同时围绕推动数字人才培养,现场分享了一系列解决方案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他建议结合硬件、软件及工业场景多方面融合来解决实际场景中的问题。
华为公司辽宁政企副总经理、沈阳市数字经济顾问欧杨,东软集团人社事业部咨询总监宋炳辉和华晨宝马数字化研发及质量高级经理张阳,也分别结合企业发展历程、实践经验和成果展示,为大家分享了如何通过技术、业务、市场三方面来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赋能与助力。
10月23日,全国首个创新型技术“低代码”产教融合培训中心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低代码校园培训,进一步激发高校学子对低代码技术的兴趣。
10月27日,由沈阳市动漫产业协会在万泓数字科创孵化基地举办SAIA“振兴杯”技能大赛,大赛分为AI画师组、角色模型组、创意导演组三个技能类别,打造数字人才技能展示平台。
10月28日,在中国沈阳人力资源产业园举办数字人才招聘会,活动现场百企携千岗招揽数字人才,线上通过“沈阳就业”直播间同步直播带岗。
10月26日,邀请医疗专家到东软产业园,为数字人才量身打造专属的健康教育讲座和专业看诊问诊活动,全方位关心关爱数字人才的身心健康。
10月28日上午10点24分,由东软集团组织在奥林匹克生态公园进行“1024走跑”活动,以打卡、趣味游戏等形式为程序员们提供一次放松身心的户外活动。
10月29日,沈阳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协会等四家数字行业协会在东软产业园举办树洞•鹊桥活动,为数字行业的单身青年创造一次以数为缘的交流机会。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国家医保局、中国残联《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意见》提出,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资源统筹衔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效率有效提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意见》确定了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人口范围并按困难程度进行分层,包括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以及其他困难人员。
《意见》提出,各级民政部门要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通过多种方式完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开展跨部门信息比对,实时监测发现低收入人口的困难风险,分类处置预警信息。
《意见》明确,要根据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信息,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对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低收入人口,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人员,纳入基本生活救助范围;符合条件的,要给予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救助等专项救助;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灾难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人员,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在急难发生地按规定通过临时救助或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及时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同时,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做好其他救助帮扶,鼓励开展慈善帮扶。
《意见》提出,要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主动作为、协同配合、齐抓共管,打通数据壁垒、加强信息共享,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共同做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
“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占比达70%以上;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融通;推进深港技能教育“一课双证”建设……为切实增强技工教育的适应性,推动技工院校成为大国工匠成长的“摇篮”,日前,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深圳市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根据《行动计划》,至2025年底,深圳全市将形成布局合理、有序衔接、梯次发展、创新协同的技工教育体系,技工院校在校生达到5万人,高级工以上比例达45%以上。累计建成8所省级以上重点技工院校,建设15个高水平专业群,专业设置与深圳“20+8”产业集群契合度超过85%。每年毕业生1.6万人以上,初次就业率98%以上,三年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达20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行动计划》提出包括实施立德树人引领计划、提质扩容推进计划,师资队伍培优计划、课程质量锻造计划、教研教改促进计划、产教融合提升计划、技工优才成长计划、合作交流拓展计划和数字校园改造计划在内的九大具体行动计划。根据该计划,深圳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举办技工院校,通过财政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技工院校给予支持。支持和鼓励技工院校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优胜奖以上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技能大师,设立30家以上名师工作室。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建筑、物业管理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行动计划》在加速“融合融通”方面创新亮点纷呈。办学力量融合方面,计划明确,深圳将组建技工教育集团(联盟),发挥公办技师学院引领作用,建立由技工院校、骨干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技工教育发展模式。校企产教融合方面,则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支持技工院校与标杆企业共建10家产业学院,建设20个满足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需求的标杆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另外,在校企合作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科学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
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横向融通方面,《行动计划》指出,要支持技工院校与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贯通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式,支持技师学院办学经费按照高等职业院校标准统筹解决;积极推动开展“本科起点一年制技师”“专科起点两年制技师”培养模式。而在深港技能人才融合方面,则每年遴选优秀技工院校学生在港开展短期技能学习,探索开发深港“同标”课程,推进深港技能教育“一课双证”建设。此外,还搭建深港就业“立交桥”,为来深就业的香港人士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
到2025年底,深圳“一体化”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占比达70%以上。建成国内一流的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年培训达到1000人次。支持技工院校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开展市场化职业技能培训,到2025年底累计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达20万人次。深圳市人力资源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人社部门将协同市发改委、教育局、工信等13个部门,切实落实落细《行动计划》,滚动更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等政策,推动深圳建成国内一流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扩大高技能人才供给规模,为经济转型升级、制造业强市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乐鱼app,民政部乐鱼app、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应急管理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的通知。
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乐鱼app。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制定本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官微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体育总局、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印发《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及服务提升,扩大体育休闲消费,推动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户外运动需求。
《行动方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扩大服务设施供给,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户外运动提质增效的新期待,把户外运动打造成为全民健身的优势产业。
《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和改革创新,提出了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的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绿色发展,包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乐鱼app、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动户外运动项目合理布局等。二是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包括推动体育公园建设、构建国家步道体系、优化冰雪运动设施布局、完善山地户外运动设施、增加水上运动设施供给、支持露营场地建设、培育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加强航空飞行营地建设等。三是提升户外运动服务供给质量,包括丰富户外运动赛事活动供给、提升户外运动科技应用水平、完善户外运动安全救援机制、加强户外运动标准化建设、普及户外运动文化与技能等。四是促进户外运动产业创新发展,包括加强产业政策集成创新、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构建户外运动装备运输新机制、激发民营户外运动企业发展活力、发挥户外运动产业就业增收功能等。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供需有效对接,参与群体更加广泛,赛事活动更加丰富,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安全监管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发展基础好、服务保障全、地方特色强、配套产业优的户外运动发展高地,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动落实,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支持、加强监督监管、加强宣传推广等四方面实施强化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扩大消费的积极作用,推动户外运动优质供给持续增加、消费场景不断丰富、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贡献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学回国人数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约有341.34万人回国发展,占留学回国总人次的80%以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显示。
这是新世纪以来的最大“海归”潮,透视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吸引力”的日益巨大,看到了这个梦想舞台的广阔无垠,看到了海外学子报国的滚烫赤诚。
广大留学人员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认真落实留学回国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改革创新,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提高归属感、成就感、获得感,让留学人员在广阔天地中大展其才、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