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app站在惠山北麓的云起楼远眺锡城,惠山景区与锡城主城区一览无余。著名新闻人、传播学者李普曼曾将新闻记者誉为一个社会的守望者,恰应了这一论断,在锡城高点的云起楼上,就曾举办过一所无锡本土的新闻专科学校,培养了一批投身新闻战线、守望新中国的新闻人才。
“苏南新闻专科学校”之得名,源于解放战争时期苏南区委在无锡的设立,而其前身则是创办于苏北地区的“华中新闻新闻专科学校”。
“新闻专科学校”这一形式,对民国新闻人并不陌生。在1933年,著名报人成舍我在举办《》的过程中,有感于新闻人才的匮乏,以报社为主体在北京举办了“北平新闻专科学校”,该校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所以“新闻专科学校”命名的学校。到1937年因北平沦陷而停学为止,该校已办成了本科层次的学校。
在中国的办报传统中,注重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以贯之的。从1938年《中国人报》创刊并举办记者训练班开始,到1946、1947年左右几乎同期举办的三所新闻专科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即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前身)、华北联大新闻系、西满新闻专科学校,更不用说著名的新闻教育的“延大模式”,这些学校的创办标志着由中国主导的新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由此也为后期解放全国后、接管解放区新闻媒体提供了人才储备。
具体到“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创办,则是服务于我们党进军华中地区战略需求的产物。事实上,早在1945年春,当时的中央华中局就已谋划开办一所抗大式的综合性干部学校,定名为“华中建设大学”,新闻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在考虑范畴之内。恰在同时,新华社华中分社提出培养新闻干部的需求,于是,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建设大学”内开设“华中新闻训练班”。其后,虽然华中建设大学停办,但新闻训练班保留了下来,并转入了新华社华中分社中继续学习。
抗战胜利后,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筹划以新闻训练班成员为班底,创办“华中新闻专科学校”,这是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以培育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同期,著名新闻人范长江等则筹划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新闻专科学校恰能提供办报所需的人才。1946年2月,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正式创办,范长江亲任校长。不过,到5月,范长江调任了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并兼任和谈代表团发言人,因此,该校校长由恽逸群接任。
1946年5-6月,由于撕毁停战协议,向苏浙皖边区发起进攻,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提前结束,学员服从安排,或成为随军记者,或充实至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或转至各分区报社、新华社分支社。1946年底,《新华日报(华中版)》随军北撤,到1947年,新华社华中分社与山东分社合并,成立了华东总分社,而依托华东总分社乐鱼app,由在山东莒县开办了“华东新闻干部学校”。
1947年5月,孟良崮战疫后,华东新闻干部学校奉命转移至胶东(莱阳夏格庄)乐鱼app,并就地召集了第二期学员,人数在40-50人。期间乐鱼app,由于战争形势变化,学校对学员进行了分流,部分老弱人员转移至东北,本地学员则加入了地方组织参与战斗,其余学员则参加了华东局的土改备战工作队。
1948年初,新闻干部学校人员组成新闻大队随邓子恢部队南下,成为其后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复校的主力。到1948年春,几经分合后,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再次恢复,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也随之复校。此时,校长由华中工委宣传部长俞铭璜担任,而《新华日报(华中版)》报社社长、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徐进则担任了副校长,第一期学员规模在70人左右。
1949年1月,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第一期全部结业,分配至《新华日报(华中版)》、新华社华中分社,或是赴新解放区创办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等。1月19日,学校以华中大学新闻系的名义招生,此时已是新闻学校招收的第二期学生,学员规模到了120人左右,主要来源是华中党校一部分学生,并抽调了一部分华中大学的学生。
其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学校又抽调了30多人组建“突击班”。在部队留驻泰州期间,突击班成员再次分流,其中一支组成了赴上海工作的新闻大队,由恽逸群带队,成为了接管上海报纸和宣传系统的主力;另一支队伍则于渡江后,在苏南行政区首府无锡参与设立了《苏南报》和新华社苏南分社,成为了本地办报、办社的主力。
1949年6月,“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办学点随军迁至无锡惠山北麓的云起楼,学校也正式更名为“苏南新闻专科学校”乐鱼app,办学经费由苏南区机关党委直接拨付。时任苏南区委宣传部长的汪海粟任学校校长,徐进任副校长、罗列任教育长,此时的学校实际已是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第四期,教职工已有30多人、学员达到了200多人。
从苏南新闻专科学校中走出的新闻人,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我们党的新闻干部。
从学校师资来看,教师中有范长江、包之静等既有丰富新闻实践经验、又有从教经验的记者,也有恽逸群之类理论素养较高、从业时间较长的新闻人,还有罗列等科班出身的报人。范长江、恽逸群自不必说,前者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闻奖,后者的《新闻学讲话》曾是新闻干部业务学习的重要教材。短暂在校任教的包之静自抗战起即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历任《前锋报》《新路东报》《淮南日报》等报的社长、总编;曾任学校教育长的罗列毕业自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41至1948年,他曾在《江淮日报》《淮海报》《滨海报》《苏中报》等报当过记者,解放后曾先后供职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从学生来源来看,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其一是来自各地的党政干部,并被推荐、有望成为宣传干部;其二是知识青年,其中部分是来自于此前已经投奔延安的部分知识青年,也有本地的知识青年,即那些在解放过程中逐渐进入革命团队的知识青年,例如,在学校第一次随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恢复而复校时,就有一批来自上海的进步青年主动报名乐鱼app、来校学习。而在无锡期间,学校从1300名报名者中录取了220人,大多是由进步大学生组成,部分为高中毕业生,生源质量相对较高。
从毕业去向来看,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向为新华社各分社,其中,主力供给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社南京分社。同时,因学校随战争需求和宣传需求的转移而不断更名,所以,学生在毕业后、有的甚至尚未结业就投身党的新闻事业,例如,1948年10月,淮阴、淮安解放,学校部分学生提前离校,参与创办了当时“两淮市”的机关报《两淮报》,该报于1949年1月2日正式创刊、于1949年3月11日即撤销;1948年11月,又一批学员离校,一部分充实到了《新华日报(华中版)》,一部分则赴安徽新解放区办报。而到了无锡以后,该校学生毕业后,部分学生加入《苏南日报》参加工作,部分学生则加入了与《苏南日报》同时期的苏南工作团,参加参加苏南农村土改等工作,少数学生还被分配参加了苏南地区其他文化、宣传工作,例如毕业自该校的作家高晓声被分配到了苏南文联筹备委员会工作。
1950年3月,随着苏南、苏北、南京两区一市合并组建江苏省,“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改名为“江苏新闻专科学校”。1951年,该校学生全部结业。此时,如果上溯至华中新闻专科学校的最初开办,则该校已培养了五期学生,而如果包含最早的训练班在内,学校共举办了6期,毕业学员达到了500多人,至此,学校中止了办学。随后,新闻专科学校融入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系,并成为这两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
回顾过往,新闻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闻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无锡新闻史的研究有两条主线,其一是围绕报社、电视广播的创设和消退为展开,这是对新闻机构、新闻组织的研究;其二是对无锡历史上出现过的著名报人、新闻人的研究。对新闻教育的研究是存在缺项的,这一方面固然与无锡地区当下缺少系统化、成建制的新闻教育、新闻学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研究者挖掘力度的不足有关。如今,云起楼上早已不见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踪影,不过,这段小小的插曲却隐隐映照出当年充满激情的新闻人的光辉岁月。(许松)